◇◇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

【方舟子按:节目播出前删掉了与新语丝及我有关的部分,新语丝改成了“某网
站”。】

  浙江大学论文造假事件调查

  2009年03月21日央视《新闻周刊》

  一个贺海波倒下了,但可以预料的是,还有很多贺海波仍在“辛勤工作”,
从事着贺海波“未竟的事业”。

  有网友如此评论:“贺海波只能是霉运当头。事实上,每一个学术造假者的
马失前蹄都可以适用这四个字。因为现在的学术造假实在太多了,而揪出来的又
实在是太少了。”

  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的新语丝网站,从2000年起开始打假,至今揭露了
800多起各种各样的学术造假事件,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天,就有一例真实的学
术造假事件发生。“听上去相当惊人,但实际上只是冰山一角,具体有多少?不
好说。”方舟子说。

  这样的事件存在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乃至清华北大这样的中国名校;这
样的事件存在于学生、讲师、教授,名牌大学教授,直到院士。

  为什么在象牙塔里,在代表人类精神灵魂的知识界里,会出现近乎“全民造
假”的一幕?

  贺海波的倒下

  2008年3月至2008年5月——

  原浙大副教授贺海波的八篇涉嫌抄袭的论文,相继发表于英国《本草疗法研
究》,荷兰《人种药理学》杂志、波兰《药理学通报》杂志以及德国《NSA药理
学》杂志。

  2008年10月——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戴德哉指出,贺海波等人的论文涉嫌抄袭。随后,贺海波
所在课题组被发现涉嫌学术造假的论文多达20篇。

  3月的浙江大学,似乎还有着春天到来前的最后一丝寒意。路过校园内的公
告栏,人们或不经意扫视或驻足细看,因为这里张贴着原浙大药学院副教授贺海
波的自我检讨。而同样在本周,在315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浙江大学在
一片争议之中宣布了对贺海波所在课题组出现论文造假一事的最终处理决定:贺
海波被开除;而他所在的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理茂被解聘;现任浙大药学院院
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任期届满,不再续聘。至此,这场历时5个月并引起
全国瞩目的浙大论文造假事件,似乎至此告一段落。

  在浙大药学院的中药药理研究所,每一个人似乎都如往常一般,各自埋头于
试验以及数据研究,但每一个人的心里也都明白,中药药理研究所正面临着外界
前所未有的不信任。而带来这种尴尬的,正是原本占据这块板报空白处的副教授
贺海波。一个最为实际的影响是整个课题组最近几个月的期刊投稿都遭到了拒绝,
甚至有些已经进入印刷厂排版的论文都被相继退回。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显然是:
对方无法核实哪一篇论文是没有造假问题的。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贺海波,这位年轻的副教授,运用论文剽窃、一稿二投、
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等各种形式批量产出
论文,这已经是近乎疯狂并无所顾忌的造假。事实上,在贺海波到来之前,这个
课题组甚至很少能在国外主流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但一切的低迷都随着贺海波
的到来发生了改变。短短半年,课题组论文数量出现井喷。对于这段时间,课题
组的组员们看法相当一致:晋升副教授是贺海波论文造假的直接动力。

  制度性造假

  而在此次浙大学术造假风波中,除了造假论文数量较多之外,另一个引人关
注的问题就是:造假问题牵扯到了从博士生到教授直到工程院院士多个层级。事
实上,在李连达院士挂帅的这个课题组里,如此批量生产论文的贺海波,却是唯
一的主力。在组内成员私下看来,研究所的负责人,浙大药学院院长、中国工程
院院士李连达,一年难得见上一面,一帮博士生事实上的导师,是喜欢抓行政工
作但从不指导学生实验的吴理茂。疏于管理,甚至睁一眼闭一眼的情况就此发生。
然而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在目前的学术界造假之风已经出现在各个级别的人群当
中。

  请看下面一组事实:

  2000年,“基因皇后”陈晓宁带“三大基因库”回国,夸大学历、伪造学术

  2002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铭铭抄袭国外著作

  2003年,清华大学科学与技术系常智杰副教授涉嫌捏造论文

  2004年,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杰,伪造国外履历和论文发表
记录

  2005年,清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刘辉伪造论文发表记录和国外学历。

  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汉芯一号”事件,学术造假

  2007年,中国科学院新院士谢华安被举报涉嫌剽窃他人成果。

  200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涉嫌剽窃。

  根据资料显示,从2000年至今8年多时间里,某网站公布的、已经证实并有
真实举报人资料的已达800多例。也就是说,平均不到四天,就有一例真实的学
术造假事件发生,并且这样的事件不仅存在于普通高校、重点高校,甚至清华北
大这样的中国名校也未能幸免。而在学界人士看来,已经发现的这800多例还仅
仅是中国目前学术造假的冰山一角。

  就在本周,当浙大论文造假事件几乎尘埃落定之时,举报者全欧中医药协会
联合会副主席祝国光教授和被举报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之间的一场口水大战,
又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学术之争还是利益之争,似乎没有人能分得清是非真假,
但学术造假无疑又多了一层更深的背景。事实上,如果把贺海波与过去几年国内
造成重大影响的几个学术造假案进行比较的话,或许很容易就能找到这样的相似
路径:利用造假论文获得相应职称,具有相应职称申请课题经费,课题攻关成功
再转化商业利益,而这样的潜规则在学界已经不幸的成为公开的秘密。

  就在浙大造假事件落幕的本周,教育部首次就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发出通知,
明确高校对本校有关机构或者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负有直接责任。而就在
事件处理结果公开宣布的同一天,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表态“对学术不端行为就
要像体育界反兴奋剂一样,像对待假冒伪劣产品一样‘零容忍’,实行‘一票否
决 ’。无论涉及什么人什么事,都要态度坚决、一查到底,做到不护短、不姑
息、不手软。”

  “借助道德的力量,使之不愿违背学术道德;借助制度的力量,使之不能违
背学术道德;借助社会力量,使之不敢违背学术道德。”周济说。

(XYS20090321)

◇◇新语丝(www.xys.org)(xys3.dxiong.com)(www.xysforum.org)(xys2.dropin.org)◇◇